全市莆仙戏曲进校园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历史最悠久的剧种,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美称,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校作为莆田市第一批“莆仙戏曲进校园”试点校,五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莆仙戏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并把该项活动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之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学校被评为福建省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同时正在申报全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
带着这种自豪与传承的使命感,也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莆仙戏、喜爱莆仙戏,2017年11月10日,莆田市“戏曲进校园 精粹润童心”莆仙戏音乐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首先登场的是我校省级音乐学科带头人胡丽群老师带来的莆仙戏课例《春草闯堂》第二场《坐轿——雁儿乐续段曲牌》。课堂上胡老师首先向全班同学讲述了大家心中的莆仙魅力特色、家乡方言,勾起了孩子们的乡音乡情,紧接着自然是切入主题,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初识莆仙戏,介绍莆仙戏的发展简史和优秀传统剧目,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是走进莆仙戏;通过看视频,谈感受,确认学习方向。即让孩子们对优秀传统剧目《春草闯堂》中“坐轿”情节有了大概的了解,又通过聆听《雁儿乐续段曲牌》唱腔的示范,使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印象,同时融入了莆仙戏八大角色的介绍,并分析了剧中四位主要人物的角色特点。
第三环节学唱莆仙戏唱腔曲牌。俗话说:听得再多,不如让孩子们唱起来。胡老师首先带领孩子们先从学念“兴化方言”歌词入手,再来学唱旋律,同时还邀请班上的二胡小能手为大家伴奏,用小鼓敲击节奏指挥大家的演唱。课堂上,胡老师的精彩范唱更是让孩子们体会到莆仙戏唱腔的独特韵味和魅力,大家学习兴致更高了。
之后,胡老师与孩子们共同找出曲牌的学习难点,细细分析;并分句、分小节学唱,化整为零,解决曲中最难唱的部分。现在,胡老师来检验一下课堂教学情况,请几位同学来演唱。嘿!还真的是有模有样、有味道呢……嗯!看来,大家学习的成效还是很高的嘛!
孩子们学得认真,听课的老师们听得入迷,就连在跟岗学习三位宁夏校长,虽说他们完全不懂莆仙方言,但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呢!
第二节课在莆田学院附属实验小学陈秀琼老师的带领下,大家熟悉的《石榴红》音乐刚一响起,同学们就摆起单山膀架势鱼贯而入,迈着圆场步走进课堂,戏曲的氛围在课堂上瞬间油然而生。
既然是莆仙戏课堂,那么师生问答也要改改方式吧!来,今天大家就用用莆仙方言、带着戏曲念白的音调来进行师生问答吧。瞧,陈老师的开场白多么有趣呀!
随后陈老师通过莆仙戏小小的简介,导入《石榴红》歌词的来历:老舍先生1962年在福建观看完莆仙戏《春草闯堂》,深受感染所做的赠诗。陈老师带领孩子们用戏曲念白的腔调来学习歌词,即用熟悉了歌词的方言来“说”,戏曲念白音调与说话不同,有依字行腔的特点。陈老师先把曲中最难唱的乐句挑出,通过旋律线辅助、八分休止符处“声断气连”等特点来化难为易,孩子们很快便掌握了方法,唱的婉转动听。
难点既已解决,学习整曲自然不在话下了,唱、念都已让孩子们学习了,角色表演自然也不少了做、打……孩子们跟着老师,很快就学会了简单的动作表演,配合上婉转的演唱,就更有莆仙戏的风味了。
课堂结束,与伊始首尾呼应,陈老师又带领同学们摆起了单山膀架势鱼贯而出,走出课堂。所不同的是课堂之初是伴着音乐走入,而现在孩子们都能哼着《石榴红》愉快地走出教室。
这氛围也感染了在场听课的老师们,大家纷纷拍起手跟着哼唱了起来,气氛一时浓烈无它!
两节热闹而戏曲氛围浓烈的课堂结束,到场的全市80多位老师聚在一起,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着。市教师进修学院的音乐教研员林季君老师和各县区的教研员对两节课做了阶段性总结,在肯定了二位开课老师的成功尝试之后,也提出了一连串课堂中出现的有待商榷之处,如:难点解决是否应该要先行抓出?在学习戏曲时是否跟学习歌曲一样?还是要有所不同?我们在教唱戏曲时应先唱谱还是应先唱词、让旋律随词走,词记得了,曲自然也就熟记于心了……引发了在场老师热烈的讨论。
当天下午请来了莆仙戏丑角名家、莆田戏曲学校的肖向阳老师为与会的老师和孩子们做一场精彩的莆仙戏专题讲座《莆仙戏中的“四功”与“五法”》,针对莆仙戏中最具特色的科介表演做详细、深入的讲解。
首先,肖老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莆仙戏的来源与发展:“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形态最生动、表演最多样(四百多科介动作)、剧目最丰富的剧种之一。1952年改兴化戏为莆仙戏,2006年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唱腔古朴优雅,有锣鼓经500多套,戏曲分为八角,被称八仙子弟。”听者无不为自己家乡有如此优秀的戏曲而心生自豪之情。
生角的动作,特殊的手型源于木偶戏的演变,步伐干脆利落,肩膀摇动落落大方瞧,这些调皮的小男生在学习生角出场动作时都收了性子,耐心而又细致。
旦角,特别是莆仙特有的旦角蝶步,行走时膝盖依然紧贴不分,完全模仿昔时大家闺秀因缠足而步伐细碎、走不动裙的行路姿态。看,为了看到旦角小演员的叠步,孩子们纷纷站起身来,伸长了脖子,一窥全貌;台上的老师和孩子们学的多认真,有模有样的;台下的小朋友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在座位上比划模仿,多么生动有趣的画面啊!
讲座结束之后,孩子们依依离席,可与会的很多老师还是不舍离去,继续拉着肖老师学习《春草闯堂》中经典段落《雁儿乐续段》里春草和轿夫的科介动作。
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需要我们从平常点点滴滴的实践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学习。著名戏剧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郭汉城这样说过:莆仙戏的价值不是用别的可以补偿的,莆仙戏的价值等同于中国文化、中国戏剧的价值,一定要保护抢救莆仙戏这个唯一全面保留宋元南戏遗响的古老剧种。
在三湾环绕、四季如画的家乡莆田,在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校园里,有一群莘莘学子,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正乐此不疲地为保护家乡传统文化、发扬传承莆仙戏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莆仙戏独具特色的韵味和魅力,正提升孩子们的戏曲素养。莆仙戏艺术浸润着拳拳童心,戏曲文化正走进校园,戏曲之花正开遍莆阳大地。
供 稿:胡丽群
供 图:姚文峰 刘建平